
HAN LAB@NJUCM
浏览量
2021年度 Han Lab成果总结
承蒙胡校长和学校、学院领导信任,本人于2021年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在领导、同事、朋友们的关怀支持下,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现总结如下:
1.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
2021年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计划资助1项(培育项目,20万,总负责人韩欣);指导本科生(王子溶)获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指导研究生(沈培亮、严涛)获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2项;指导研究生(贾媛媛)获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陈超)获2020-2021学年“天江奖学金”。
2.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
2021年本人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成功申报并获得“十四五”规划江苏省重点学科B类立项资助(生物学,不低于100万/年);2021年,以南中医为通讯单位发表国内外主流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包括Small(1篇,封面文章,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IF:13.281,通讯作者)、Angewandte Chemie(1篇,中科院化学一区,IF: 15.336,共同通讯作者)、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1篇,封面文章,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IF:9.933,通讯作者)、Biomaterials(1篇,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IF:12.474,通讯作者)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1篇,中科院医学一区,IF:11.161,共同通讯作者);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组织学系开展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会暨学术研讨会1次(邀请10位优秀青年学者(含多名国家青千、海外优青)交流指导);作为执行主席之一参加第六届“健康江苏、岐黄问道”生物医药前沿论坛;作为主持人之一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届“南京健康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中医肿瘤病机与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承创新论坛。
3.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在 2021 年 7 月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中,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师生志愿者驰援南京市开展第二轮、第三轮核酸检测工作,获南京中医药大学连续两次通报表扬;积极吸纳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杨开勇,南京中医药大学校C类特聘教授杨婧婧,中国医科大学王华芹教授课题组孙佳,南京邮电大学黄维院士、范曲立院长课题组纪钰,东南大学顾忠泽院长课题组杨艳茹,南京大学韩晓冬教授课题组侯继伟),组建交叉学科团队—微纳制造与转化医学交叉团队(https://www.hanlabnj.com/)。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一下2021年度总结一是为了褒奖和激励这一帮和自己携手并肩、共同奋斗的战友们,二是为了找出短板和不足,期待2022年有所突破和进步。2021年实验室整体表现挺好,大家也都很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该有的收获。但是短板也很明显,实验室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太少,只有纪钰老师的江苏省青年基金和杨开勇老师的江苏省双创博士勉强可以用来遮羞。虽然我牵头申请到了江苏省重点学科(生物学)和学校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经费支持,但是我明白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靠的是学校和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我本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展望一下2022年,给自己和实验室提出几个要求和期望:①论文有所突破,力争发表2篇真正意义的代表作(>=NC,PNAS,Science Advances,JACS,Angew,AM);②国自然项目申请有所突破,力争>=3项;③人才项目申请有所突破;④科研转化有所突破。
虎年是我的本命年,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